前部設計了鋁合金防撞梁,二級緩沖泡沫,鋼制吸能盒且雙倍體積,還有行人防卷入鋼梁。
后部比較簡單,中規中矩,防撞梁僅為普通的鋼材料沖壓件。無緩沖泡沫,吸能盒也比較勉強。
機艙蓋采用早已淘汰的低端單金屬桿手動操作,發動機主體無防護罩,管線以少量波紋管防護。
翼子板內無隔音止震設計,前部有三角區域金屬加強結構。車身部位外表為沖壓件拼接。
前后門均為圓形鋼防撞梁,前車門一道加強筋和丁基膠止震,后車門雙加強筋無止震。
車頂有三道加強筋但非常單薄強度很弱,一道窄加強板,整個車頂無任何隔音止震設計。
地氈僅有兩層,絨布層和下面的劣質再生棉層。線束僅為絕緣膠布纏繞,但有大量走線盒。
底盤雖比較平整且有護板,但材料很廉價。發動機下護板為玻璃纖維符合材料,油路保護較好。
前麥弗遜后多連桿結構,后部有防傾桿設計,懸掛為彈簧避震筒分離結構。調校為舒適性方向。
豐田的銷售額并不是車企里最高的,但純利潤卻是名列前茅,除了其企業體系結構的優勢之外,在控制成本方面的經驗也是功不可沒的。
全新換代雷凌的安全結構設計讓人百思不得其解,前部結構幾乎做到了越級,后部結構簡化到令人咋舌。如果是同樣的成本,為什么不均衡處理一下呢?
和同價位德系車相比,缺少車門弓形防撞梁,和同價位國產品牌比,甚至都缺少隔音止震設計。發動機內減掉防塵隔熱罩,車門密封條省略膠接工藝。
內飾板材料廉價,車頂內部全無隔音止震設計,看似3道加強筋和1個加強板,但強度軟到手都能掰彎。雷凌的成本控制非常有一套。